在远处看发现墓地修建的款式图片,刚修建的石墙上显现出一个「M」形的连体墓地形状。一名工人说,这就是发现墓地的地方。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座古墓是今年1月20日高速公路施工时发现的。古墓是一座直径2.47米、高3.2米的中型砖雕壁画墓。进入古墓,其墓室形状犹如一个蒙古包,墓壁上雕刻的壁画更是色彩鲜艳。这些壁画中,既有打腰鼓、舞秧歌的场景,又有金童玉女等人物造型。
据负责此次古墓搬迁工作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的王啸啸介绍,根据古墓的形制及壁画内容,可以初步断定,这座古墓为一座距今约1000年的宋代古墓。墓室是典型的八边形穹隆顶,墓壁上的砖雕绘画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古墓内丰富多彩的壁画、砖雕对研究宋朝时期陕北地区的文化、习俗、经济及丧葬习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中国西汉、新莽和东汉时期的墓葬墓地修建的款式图片。其考古工作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绝大部分是50年代以后进行的。汉墓分布很广,数量巨大,除西藏、台湾以外,全国各省区都有发现。分布比较密集的地方是两汉的都城和当时郡县所在地。据不完全统计,已经发掘的汉墓约在万座以上。主要是统治阶级的墓,其中属于诸侯王一级的有20多座,列侯一级的约80座。发掘的汉墓资料,对研究汉代的社会经济、物质文化和丧葬制度,有重要价值。
汉墓除继承战国以后在墓上堆筑坟丘的作法外,贵族官僚墓还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东汉时期兴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阙,阙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
从构筑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地面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坑作为墓室,称土坑墓;再在坑底用木板构筑木壁墓室,称木椁墓;用空心砖或小砖或石板(块)砌筑墓室,则分别称为空心砖墓、砖室墓、石室墓。一种是在竖穴土坑底部的一端或一侧掏出横穴作为墓室,称土洞墓或洞室墓。另有在山上凿洞建造的,称作崖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有的也在土洞中砌筑。在许多大型砖室和石室墓中,还流行彩绘壁画为装饰,称壁画墓。在石室墓壁上雕刻各种画像的,称画像石墓。在砖室墓中另嵌入一种模印画像的砖,称画像砖墓。
诸侯王墓的构筑方法与一般汉墓大体相同,但更为复杂。竖穴土坑的,有多层棺椁,棺椁外设黄肠题凑,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长沙咸家湖汉墓。凿山为墓的,布置多侧室,多耳室、例如满城汉墓和曲阜九龙山汉墓。有的还采用竖穴和凿洞相结合的做法,例如广州南越王墓和徐州北洞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的主体建筑是采用开凿山洞的方法,而府库仓厨等附属建筑则采用开凿竖穴石坑、再行砌建的方法,这与南越王墓的建筑形式基本相同。
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通常只用木棺;木椁墓大都一棺一椁,诸侯王、列侯使用双层或多层棺椁。一般地说,西汉前期流行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砖墓、木椁墓,单人葬;西汉后期出现石室墓、砖室墓、壁画墓,开始流行夫妻合葬。到了东汉,砖室墓普及全国各地,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和崖墓也在山东、四川等地广泛流行,并流行家族几代合葬。不论单葬合葬,死者都是仰身直肢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