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十九路军阵亡将士墓位置在哪里

墓地 0 4

在吴县善人桥镇北马岗山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有一座安葬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的墓地,被称为“英雄冢”。这座墓地埋葬了78名碧渣塌战役中牺牲的将士遗体。
1932年初,日本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后,又图谋进攻上海和东南沿海地区,实现其侵略中国的野心。1932年1月28日,日本增兵上海,并向中国政府提出无理要求,要求驻军必须撤出闸北。不等中国政府答复,日本便向上海发起了攻击。当时,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未接到抵抗的命令,但出于民族义愤,他们决定奋起抗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十九路军在沪人民的支持下,勇敢战斗,击毙敌军万余人,取得了重大胜利。
然而,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拒绝发兵增援,日军又在太仓浏河登陆,使得十九路军腹背受敌,不得不退守昆山。最终,在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后,这场战斗宣告结束。
战后,梁歼李根源先生等爱国人士纷纷捐款、捐地,将78名在苏州治疗无效殉难的将士遗体安葬在善人桥北的马岗山麓,并建立了“英雄冢”。墓地原本南北7米、东西28米,两端各立一石碑。然而,1963年被垦为桑地。到了1981年10月,中共吴悔圆县统战部、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英雄冢”进行了修复,收集遗骨埋入墓穴,加高封土,扶正墓碑,并进行造林绿化。
现如今的墓冢高1.5米、周长18米。一碑高1.35米,宽0.67米,正面隶书“英雄冢”三字,为李根源先生所题。其旁有记,叙述了“一·二八”抗战的简要经过,碑阴刻78名阵亡将士的英名。另一碑高1.36米,宽0.69米,由张治中将军撰文,并题“气壮山河”四字。碑阴镌刻奉化俞济时篆书和北路第四军第三纵队指挥官、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王敬人楷书题记各一段,表彰死难将士为保卫祖国山河、不惜牺牲的献身精神。
“英雄冢”不仅是日本侵华的历史见证之一,更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敌,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整修后的“英雄冢”墓地,松柏常青,碑铭隽永,“一·二八”抗日阵亡将士的事迹将永载史册。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