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你说的 “上首” 是什么意思 。
夫妻合葬 中国丧葬文化,叫做 “并骨” ,这是中国汉族人各地基本统一的丧葬风俗 。
先逝的人选好墓地埋葬后 ,一般是不能随意变动位置的 。后逝的人,按照 “男左女右” 的顺序 ,先挖开先逝者半边的封土 ,露出棺材即可 ,不能挖的太多 。然后并排下葬后逝者的棺材 ,越近越好。然后用一条红布将两具棺木连在一起 ,就可以填土掩埋了 。埋成一个比较大一点的坟丘就行了 ,叫做 “同穴合葬” 。因为自古中国人讲究 “生同枕 ,死同穴” 。
夫妻合葬后 ,才可以立碑 。
瓮葬
葬俗是人生礼俗的终结,近现代的葬俗多能向邈茫悠远中寻求源头,如盛行于东南沿海地区的瓮葬习俗(亦称启棺拾骨等),其历史便可上溯至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已经发掘的仰韶文化墓葬中,陶制瓮棺是初民最早的大量使用的葬具材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瓮棺葬,亦即后世瓮葬的雏形。令人注目的是,当时的瓮棺葬绝大多数是夭折儿童的葬具,而成年和少年死者则被直接埋入土坑墓圹。以半坡遗址为例,已经发掘的二百五十座墓葬中,成人土坑墓一百七十四座,儿童瓮棺墓七十三座,幼儿土坑墓仅三座。众多的儿童瓮棺墓,既显示出当时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死亡率极高的现象,也说明儿童受到了特别的照顾。此外,无论是半坡遗址或北首岭遗址的用于儿童葬具的瓮、钵等陶器,其底部或用作棺盖的盆上,大多有一个小孔,有的钻成很规则的圆形,有的则是敲击成不规则的形状,小孔上往往还加盖一块小陶片,其内表面还涂有红色颜料。凡此种种,意义何在,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
一种意见是,夭折儿童被装入瓮棺而不是直接埋入黄土中,是希望给其一定的空间,瓮棺盖或底部上的小孔则是希望他(她)能恢复呼吸,得以复生。郭沫若参观半坡遗址时有诗云: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中国丧葬文化;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访半坡遗址四首》)似乎也是同类意见的艺术性表达。既然人已经死了,何以又望其通气呢?有人推测这可能与当时的诊断技术落后、幼儿常出现假死的现象有关系,所以大人存此侥幸念头。
另一种意见是,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信仰有关,盆、钵底部的小孔当是供灵魂出入的通道。如此葬俗,与近代某些地区小孩死后并不埋葬,而葬于树杈上,以为小孩的灵魂弱小,埋在地下便出不来的意识是一致的(宋兆麟等《中国原始社会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出版)。
还有一种意见是,支配儿童瓮棺葬仪的是远古人类的生殖崇拜观念,在这种葬法中,瓮棺象征女性的子宫,覆盖棺孔的陶片涂红是象征经血,瓮棺内小儿尸体的下肢或作蜷曲状,则是恢复人居母胎时的状态。故以瓮棺葬小儿的目的,其实是祈望他(她)的复生和再生。
据说,在西欧、南亚和远东的一些古代石墓遗存中,也发现有类似中国瓮棺的凿孔现象。看起来这个谜底的揭示,还可以从多元比较的角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