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由于传统丧葬旧俗根深蒂固;二是在我国农村地区,相关设施建设没跟上,缺乏集中举办丧事的正规的殡葬场所;三是推进殡葬改革的工作未受到一些地方相关部门的重视农村丧葬改革。
浦城礼仪习俗
一农村丧葬改革、婚嫁礼仪
1、送年庚——写好男子出生年月日时辰,配天干地支,谓之“八字”,由媒人送给女方。女方如果七天内没有发生意外事故,即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双方八字没有相克(俗称冲撞),女方即回“年庚”,即算确定关系。
2、下聘——下聘又称定亲,男方给女方要送财礼和果品,定亲时男女双方均给亲友分赠糖果,亲友准备约包吃喜酒。
3、送日课——男方选定婚期,通知女方,称送日课,同时也要送彩礼。
4、迎亲——婚前三天,男方给女方送披风、花髻(凤冠)等。富户迎亲奠雁,用鹅代雁。男方拜奠之后,抬着一对鹅,新郎坐乘客轿随着花轿到女方迎亲,俗称拜门奠雁。还需带礼品(俗称父母担)齐到女家,同时,要给厨师送红包。女方中午请酒,称为花粉酒、还亲酒。下午,新娘告别长辈和亲友,离家时放鞭炮,一路吹吹打打。进门时,由一对老年夫妇(俗称牵婚爹娘,嗣后相认父母),搀扶新娘下轿,举行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然后由司仪主持按次序礼拜长辈、内亲、姑表亲,每个受拜的人均要给礼钱。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称为见面钱,然后给嘉宾敬酒。拜完天地后,即送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
5、闹新房——结婚三天内,要新婚夫妇表演节目。入夜有偷新郎、新娘衣服,要用糖果方能赎回。
6、回门——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不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下厨房,操持家务。
7、其他——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糖果。
再婚的礼仪简便,男女双方,经人介绍,互相认识,有关事项面议,即互交信物,俗称“交遗记”,男方请餐酒。
抗日战争后,物价日涨,婚礼大有改革。解放后,逐渐革除旧的习俗,不论新婚或再婚,不用旧风俗的繁琐礼仪。男女双方自己商定结婚事项和婚期,并告诉长辈支持,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婚事简办,迎亲时新郎亲自登门接亲。不通车的地方双双步行,迎亲和送亲若干人陪同。1980年后,随着经济收入增加,交通事业发达,城镇一般都用小汽车,农村用拖拉机接亲,山区仍步行。请酒也简便,男女双方各办一餐,女方中餐,男方晚餐,席散客离去;次日办回门酒,女方中餐,男方晚餐,各请至亲好友作陪。再婚更为简便,一般一餐即散。1980年后有的单位举办集体婚礼,也有旅行结婚。
二、祝寿礼仪
祝寿除周岁外,传统一般是十岁、五十岁、六十岁祝寿请酒,二十、三十、四十不兴祝寿,六十九即祝七十岁寿,出生日以虚岁农历月日计算。祝寿送礼和宴请宾客,只能提前不能推后,寿礼不能逾期补送。富户祝寿有张灯结彩,设寿堂,鼓手吹打,唱寿戏。一般人家,只挂寿联。祝寿红烛、寿联、鞭炮要女婿送。亲戚朋友送寿礼祝贺,向老年人拜寿时,按辈份次序拜。寿筵上必须吃面(俗称长寿面)和寿桃糕。
三、丧葬礼仪
病危时,子孙到床前送终。死后设灵堂,请道士念经,超度亡灵,向亲友报丧。女儿奔丧,要沿路哭,称哭路沿。择日入殓,殓毕备宴款客,称为“棺殓酒”,奠仪者以白布回赠,名为“回帛”。讲求厚葬,地主富户有殉葬品,请阴阳先生选墓地。油漆棺木60岁以上用红色,60岁以下用黑色(谓之短命)。送葬时设祭。孝期,儿女披麻戴孝,晚辈不能穿红绿衣裤、鞋袜、插花,子(女)辈穿白鞋,孙(孙女)辈穿蓝鞋。客死在外的尸体不能进村、进屋。
解放后,丧葬礼仪从简,公职人员改用追悼会,臂缠黑纱,送葬时持小白纸花,送花圈和挽联。1979年实行殡葬改革,推行火葬。
四、喜庆礼仪
生育俗称喜庆,头胎临产前,娘家要送婴儿衣着鞋帽及染红鸡蛋等,俗称催生。未生之前忌送鸡。产后向岳父家报喜,提一壶酒,壶嘴是圆塞,表示生男;壶嘴塞花,表示生女。产后三日请酒,俗称洗三朝(或称洗三旦),请长期取名字。婴儿满月剃头,宴请亲友,俗称满月酒,亲戚要送礼。在这个月内产妇吃鸡、猪肚、红糖姜酒等,满月产妇可以出房。
婴儿周岁,亲戚送礼,俗称送周。周岁这天,摆上文房四宝、算盘、刀、剑等,由小孩摸玩,俗称摸周,预卜长大后从文从武或经商。第一次到外婆家,外婆要送一只鸡,俗称带路鸡。